就是安倍晴明和源博雅!

為了寒假的日本行,我最近所有的閱讀都變成工具書導向,國北師大概日本旅遊那一欄所有京都相關的書籍,我都大略翻過了。因為看了「千年京都—陰陽師與平安朝之旅」,才想到要去看陰陽師。


所謂陰陽師,其職務大致可分成陰陽道(判斷土地的吉凶或是相關的占卜)、曆法(時曆的製作以及吉凶日的選定等等)、天文(占星術)、刻漏(時間的管理)共四種類別。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的茅山道士的味道,能觀天象、知五行、用符咒,只是日本陰陽師有官職。

結果簡直太好看。昨天在誠品,原本只是想看圖書館借不著的部分,不小心就把第十部買回來,看起來,果然要開始補完了吧。這種感覺,就像國小看金庸、國中看倪匡、教書時看卜洛克一樣,彷彿主角們是活生生的人,看得書越多,他們的形象就越清晰。

夢枕貘的文筆淡淡的,也許是配合晴明飄渺的姿態吧。我喜歡陰陽師還有一點,大多數小說都是短篇章,從任何一本開始看都無損於閱讀,當然,全部看完之後回頭會有更多「啊,原來如此的安排」。短篇故事通常以博雅觀看景物而感嘆為起始,講述某件奇怪事件於中,事件解決兩人繼續喝酒。大量卻簡短的對話也是很有趣的,常常出現:
「走吧」
「走吧」
「嗯」
「嗯」
或者是你一言我一語,結果看太快的時候還得回頭去數一數確定這句話到底誰講的---當然此種狀況很少見,因為晴明和博雅個性迥異,詞彙使用也不同,只是,忍不住要確定一下是我的習慣。

借了電影回來看,在百事達的「亞洲電影」找過來,找過去,才發現它隱身在「限制級」區域裡,讓我大半夜的,看影片的時候一直惴惴不安,很怕突然跑出什麼東西來,畢竟,我沒膽也不是一兩天的事。囧>

因為已經幾乎看完所有的小說,所以看電影更能知道小細節都是經過用心編寫的,每一個過場橋段大概都是用了小說裡的典故。雖然有些地方我仍不滿意,像是博雅每次都坐牛車去晴明家,一點都不像博雅作風嘛,不過考量到電影裡他們是初相識,加上博雅身份尊貴,似乎也是理所當然。唉,要是電影裡的組合能照小說拍成電視劇那不知道多好。

看電影之前,我左思右想,都覺得要找一個能演晴明的人太難了。結果,我和所有看完電影的人想法一樣:「除了野村萬齋這個人以外沒有人能飾演安倍晴明一角」。

博雅部分,我本來就喜歡伊藤英明,雖然因為電影時間、劇本關係,他無法像小說裡常說出一些感嘆的有趣話語,和晴明也沒熟到閒瞌牙的階段,不過那種英姿煥發卻又天真的模樣,也很可愛。

「沒這回事,你不是在我身旁嗎?」晴明某次這樣說。
潮來潮往,看透世事的人注定孤寂吧。
而一般人,尋尋覓覓,終其一生,不也是在尋找一個可以讓自己講出這一句話的人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i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