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畢業時節,有個孩子讓我比較掛心。上一次我比較掛心的孩子,如今出入警察局、地方法院和監獄大概比我去逛百貨公司還多了吧...
DSC_7734


吳爾芙說,人最大的問題,就是不能一個人待在房間。

這孩子也是,所以每天放學後都要去找朋友,八九點才回家。這些朋友多半已經輟學。她認為他們在一起很快樂,爸爸則視這些朋友為眼中釘。

這孩子是伶俐的,交代她做的事情,總是很快完成,寫文章甚麼的也都是小事。可惜她並不在乎。

親子專家怎麼定義叛逆期呢?賴聖洋(註)指出,不聽父母的話,不一定就是叛逆期。他並引用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克生(Erikson)的說法,認為青少年是在「自我認同」的階段,是由兒童期過渡到成人期之間的轉換階段,也是測試個人能耐限度、打破依賴心結,及建立新的自我認同形象的時刻。賴聖洋同時指出,如果父母的親職角色,有助於孩子的「自我認同」,那麼他們會發展出正面的親子關係。但如果父母的親職角色扮演不當,妨礙干擾了孩子的「自我認同」,則很容易發展出負面的親子關係,也就是所謂的「叛逆」。

我想這個孩子就是轉換階段出了差錯的那種類型。她最常說的話就是【反正大人都這樣,不了解我們在想甚麼。】、【我覺得我爸很煩】,甚至對爸爸說【你憑甚麼管我,我又不是你養的狗】。
(我倒想問問,你連擦屁股用的衛生紙都要靠爸爸媽媽買,你憑甚麼說要全部的自由?)

孩子當然不會永遠順著父母心意,但是差距到達甚麼程度可以被接受?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的路會走向哪裡,但我總想著慧曾經告訴我的事,在三流高中教書的晚自習,看到一個隔壁班女生在樓梯間哭,女生說,她生理期兩三個月沒來了,她好怕是懷孕了,發生了關係的男朋友聽到說:【我怎麼知道是我的?說不定你也有跟別人在一起(這是我修飾過的說詞)】。慧隔天上課就把自己班上男生罵了一頓,好好告誡女生。故事的結尾是女生沒有懷孕,皆大歡喜。

我以為,憑著這個孩子聰明的頭腦,是可以掙脫那些我所擔憂的事情。比起那些出生在社會底層,爸爸媽媽阿姨舅舅都在吸毒的環境,人如螻蟻般無力地被命運擺弄,這個孩子是可以憑藉著努力,給自己一條路的。

命運的事件簿,會怎麼樣描述這一段過程呢?故事會向上提升,還是向下沉淪?

今天早上,孩子又為了家長不喜歡她去找輟學吸菸喝酒的朋友而有爭吵,另一個孩子則為了媽媽希望她去領市長獎,她想去同學家而煩惱。他們都感嘆地說,大人很古板之類的。這孩子說:【這就是人生。】

我則在心裡想著,不是的。當你三十歲了,你看著你的同學們紛紛或者出國深造,或者有一份不錯的工作,或者找一個在上班族、科技業的對象準備結婚了,你的男友跳八家將,每天就是吃檳榔喝酒,而你不敢出席同學會了,這時你才要說,這就是人生。


(註)google【青少年 叛逆期】出現的資料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i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